8月22日至24日,2023年金砖国家峰会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会议达成诸多共识,尤其是合作伙伴的扩容给国际合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这也给我们涉外法律服务注入强劲动力,欣喜的是我们在这些新成员国的仲裁宣传与合作早已起步并有了成果。”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秘书长王唯骏说。
正如王唯骏所说,上海作为改革开放和国际合作的桥头堡,在涉外法律服务领域可谓起步早、视野广、举措实,并通过持续创新实践,打造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全新“生态港”,为护航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输出优秀法律供给,为国际法律服务机构和法务人才在上海执业营造良好环境。
“上海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涉外法律服务领域持续改革创新,通过‘走出去、引进来’,不断推进上海与其他国家法律服务与法治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国际法务合作贡献‘上海样本’。”上海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吴坚勇说。
中国法律人从这“起航”
经过两年努力,某货轮船锚触碰海底石油管道引发爆炸的理赔案终于在全球层面一揽子和解。上海瀛泰律师事务所律师王雁说,该案牵涉中英两国保险机构和司法机关,之所以能顺利和解,与中方律师向英国高等法院递交的“中国法专家意见”分不开。
王雁说,涉外律师在处理国际纠纷时要当好“法务使者”,除了输出高质量法律服务外,还需传播好中国先进的法治理念和法治文化,取得国外司法机关和当事人的理解和认同。
据悉,上海涉外法律服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迎来了井喷式发展。早在2019年1月,上海就出台了“法律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行动方案”,随后又制定了“打造涉外律师服务品牌行动方案”,推进上海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法律服务的交流与融合。
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主营涉外法律服务30年,在塔什干建立了第一家中国律所。其创始人段祺华说:“从最初律师个人走出国门到现在实现国外建所,从纯粹事务性辅助到现在的全方位服务,上海涉外法律服务发生了巨变,这一切离不开上海高瞻远瞩的布局和创新。”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上海拥有涉外律所277家,涉外律师3500多人;其中15家律所在国外开办了31家分支机构。预计到2025年,上海涉外律师将达5000人,境外布局更趋合理,服务辐射力更为强大。
在国际仲裁方面,上海仲裁机构获得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观察员席位,并积极参与国际商事争议解决规则、标准制定和相关机制建设;在涉外公证方面,上海推选优秀公证员加入国际公证联盟;在国际商事调解方面,上海探索建立海外知识产权服务工作站,建立中欧、中美国际商事联合调解机制,并推荐9名调解员成为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认证的首批中国调解员。
“经过多年培育和积淀,上海拥有了丰富的涉外法律服务资源,上海法律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且具备丰富的涉外法务经验,能够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为各种跨国法务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极大维护了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上海市律师协会会长季诺说。
国际法律人在这“登岸”
美国德汇律师事务所上海代表处管理合伙人Peter Corne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叫孔宏德,拥有英澳双重国籍的他已经在上海生活了30多年。
他见证并参与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仲裁规则》制定,还因对上海发展作出杰出贡献而获得上海市政府颁发的“白玉兰纪念奖”。他说,在上海“登岸”后就喜欢上了这里,并努力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法务使者”,上海的法治进步,让外国人打破偏见,重新认识中国,在国际场合听到更多“中国声音”。
Peter Corne的经历正是上海大胆实践“引进来”理念的一个缩影。随着上海自贸区和临港新片区建设的推进,上海在涉外法律服务领域大力引进外国机构和人才。
早在2019年年初,上海就出台全国首个省级仲裁改革意见,部署加快打造面向全球的亚太仲裁中心;2019年10月,上海又出台《境外仲裁机构在临港新片区设立机构的管理办法》,打破了自2015年以来境外仲裁机构只能在上海自贸区设立代表处的限制。目前上海已成为我国境内外仲裁机构最集中的城市。2021年,3年一度的《国际仲裁调查报告》显示,上海首次跻身全球最受欢迎仲裁地前十名。
在律师行业,上海目前已有8家中外律所联营办公室,此外,还拥有全国60%的外国律所代表处,共计124家;在公证领域,上海中法公证法律交流培训中心累计接收了140余名法国公证专业研究生来沪学习实习;在商事调解方面,上海邀请国际知名仲裁机构派员来沪担任特聘调解员,截至目前共有9位国际调解员加盟。
经过多年发展,上海涉外法律服务已从过去主要依靠外国律所和律师,发展为外国律所、中国律所、中外律所合作,中外律师共同参与的方式和格局。
“大胆‘引进来’的溢出效应日渐明显,国外优秀法律人的加入,一是给上海带来先进执业理念和管理模式;二是向世界传递了上海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营商环境,把外资引进来;三是依托自身平台加快集聚国际高端法务人才。”上海市仲裁协会会长俞卫锋说。
构建涉外法务“新生态”
近日,王雁正为自己成功入选首批上海律师赴新加坡交流培训项目而充满期待。她说:“10个人为期3个月的行程实属难得,其间要到世界一流律所实习,到当地高校、法院学习观摩,一定能扩大我们的国际视野,提升专业水平。”
其实,在上海类似的涉外法务交流活动并不少见,除此之外,上海律协还重点打造了“领航计划”涉外律师培训营项目,连续4年共举办了5期;仲裁、公证、商事调解领域都持续加大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形成了具有海派特色的涉外法律服务人才库。
近日,由浦东新区起草的《服务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引领区建设打造国际法务中心核心承载区实施方案(草案)》刚刚结束公开征求意见,该方案旨在将浦东打造成为全球法律服务配置的功能高地和国际法律服务的引领典范;此外,闵行区建成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黄浦区建成外滩法律服务集聚带。随着“两翼五城”法律服务集聚效应的形成,上海涉外法律服务平台将日趋规模化、多样化。
在研究领域,全国首个省级涉外法治研究会——上海市法学会涉外法治研究会,以及全国首家高校国际调解研究中心——华政国际调解研究中心分别于今年成立;上海律协持续开展“涉外法律服务业政策储备”“上海律所国际化现状、经验和挑战”等课题研究;仲裁领域则致力于国际仲裁标准和仲裁规则的研究。
在智慧赋能方面,上海建成“东方域外法律查明服务中心”,点点鼠标即可查询目标国的法律法规;为了便于当事人跨国办理公证或参与调解,上海研发启用了“商事纠纷在线视频调解系统”“电子签名系统”和“在线仲裁立案系统及远程仲裁庭审平台”,并探索采用远程视频方式为海外中国公民提供公证服务。
“近年来,上海坚持统筹推进本土法治和涉外法治的共建共融,加快涉外法律服务的科学布局。政策机制越来越开放、合作领域越来越宽广、合作方式越来越多样、合作功能越来越强大,构建了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涉外法律服务新生态,体现了上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担当和自信。”上海市司法局党委副书记刘卫萍说。
责任编辑:安勇
必一运动·(B体育 - Bsports)官方网站!